合规经营助企业行稳致远
2025年3月5日,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“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,积极稳外贸稳外资”,并着重指出“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布局”。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之际,慢慢的变多的中国企业踏上“走出去”的征程,热情参加国际市场之间的竞争,拓展海外业务版图。然而,海外市场环境复杂多变,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和法规、文化习俗、商业惯例存在非常明显差异,这给中国企业海外经营带来了诸多挑战。本文将探讨中国企业“走出去”过程中,怎么样才能做好合规管理来规避风险、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由国务院国资委发布并于2022年10月1日施行的《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办法》中明确:合规是指企业经营管理行为和员工履职行为符合国家法律和法规、监管规定、行业准则和国际条约、规则,和公司章程、相关规章制度等要求。今年3月13日,工业与信息化部等15部门发布《关于促进中小企业提升合规意识加强合规管理的指导意见》,明确合规管理重点领域,包括劳动用工、财税、节能环保、知识产权等十个方面。
合规也是企业“走出去”行稳致远的前提。在国际市场上,一旦企业出现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,不仅会面临巨额罚款、法律诉讼等直接经济损失,还可能损害企业的声誉和品牌形象,导致市场占有率下降,甚至被逐出当地市场。合规管理能力已成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,对公司海外市场开拓和发展至关重要。
第一,合规管理有助于企业规避海外市场风险,稳健经营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体系各不相同,政策法规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,每次调整变化都可能对企业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,需要企业重视,及时作出调整经营策略。
第二,合规经营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,提升品牌价值。在国际市场上,品牌形象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,一个拥有非常良好品牌形象的企业更容易吸引客户和投资者。
第三,合规管理还可以帮助企业健全风险管理体系,保障企业长期稳定发展。注重合规经营的企业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风险问题,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资源支持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在我国“双循环”新发展格局下,企业“走出去”将有利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。中国企业在海外经营的过程中应增强合规意识、加强合规建设、提升合规管理上的水准,全方面了解并遵守当地法律和法规,重视数据保护与网络安全,防范商业贿赂风险,尊重当地文化习俗与商业惯例,遵守国际通行规则与行业标准,建立健全合规管理体系。
全面了解并遵守当地法律和法规。企业应全面、及时掌握境外经营所涉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和法规,在进入海外市场前,就要开展深入的法律调研,了解当地的投资、贸易、税收、劳动、环保、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规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差异巨大,以劳动法律为例,欧洲国家在上班时间、解雇保护等方面有严格规定,而一些东南亚国家的劳动法规则相对宽松。企业一定严格按照当地法律要求,制定并执行符合相关规定的用工政策、合同条款等,避免因违法违规引发劳动纠纷。在环保法律方面,各国更是存在很大差异性,发达国家普遍要求更严格。
在税收方面,各国的税收政策和征管方式各不相同。企业要精准把握当地的税收制度,按照实际申报纳税,避免税务风险。企业也需关注国际税收协定,合理规划利用协定优惠,降低税务成本。对于一些重大投资项目或复杂业务安排,建议企业聘请当地法律或税务顾问,提供专业的法律和税务意见,确保企业的经营活动合法合规。在知识产权方面,企业要把握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规差异性,考虑专利、商标、著作权和商业机密等方面有几率存在的风险,同时也注意做好自身知识产权的申请和保护。
重视数据保护与网络安全。随着数字化时代到来及AI技术加快速度进行发展,数据已成为企业的重要资产。许多国家和地区对数据保护和隐私制定了严格的法律,如欧盟的《通用数据保护条例》(GDPR)。在境外经营过程中,企业难以避免要收集、存储和使用大量的客户数据、员工数据及商业数据等。企业一定遵守当地的数据保护法规,明确数据收集、使用、存储和共享的规则,确保数据主体的知情权和选择权,采取必要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保护数据安全,防止数据泄露、滥用等风险。
企业还应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,加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的应用,定期进行网络安全评估和漏洞修复,对员工进行网络安全培训,提高员工的网络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,防止黑客攻击、网络诈骗等安全事件。企业可以采用加密技术保护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安全,设置严格的访问权限控制,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数据获取,避免商业秘密泄露等。
防范商业贿赂风险。商业贿赂行为在国际市场上是严格禁止的,许多国家都制定了严厉的反商业贿赂法律,如美国的《反海外腐败法》(FCPA)。中国企业在境外经营过程中,要坚决杜绝商业贿赂行为,建立健全反商业贿赂内部控制制度和行为准则,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,在与合作伙伴、供应商、客户等交往过程中,不得通过行贿、回扣等不正当手段获取商业利益或交易机会。
企业还应加强对业务活动的监督和审查,特别是对涉及采购、销售、项目招投标等关键环节的监控,防止员工利用职务之便进行商业贿赂,鼓励员工对发现的商业贿赂行为进行举报。对于发现的商业贿赂行为,要严肃处理,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,避免员工个人违规行为给企业合规经营埋下隐患,造成冲击。
尊重当地文化习俗与商业惯例。文化差异是中国企业在境外经营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习俗、宗教信仰、商业惯例存在很大差异,这些差异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、市场营销、员工管理等方面。企业要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,了解并遵守当地的商业惯例,避免因文化冲突而引发不必要的纠纷。例如,在一些中东国家,宗教信仰对商业活动有重要影响,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违反当地的宗教禁忌。
企业可以通过宣讲培训,提高员工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。在制定市场营销策略和产品设计时,充分考虑当地文化特点和消费者需求,增强产品和服务的适应性和竞争力。在员工管理方面,尊重当地员工的文化背景和工作习惯,建立多元化的企业文化,促进不同文化背景员工之间的协作及和谐共处。
遵守国际通行规则与行业标准。许多行业都有国际通行的规则和标准,如国际标准化组织(ISO)制定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、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等。中国企业在境外经营过程中,要积极遵守这些国际通行规则和行业标准,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,增强企业的国际认可度和竞争力。例如,在制造业领域,企业通过获得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,能够向客户证明其具备稳定的产品质量和可靠的生产管理能力;在环保领域,有些国家明确规定企业一定要遵守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,即使没有规定,企业遵守ISO标准的行为也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。
企业还需关注行业动态和标准的更新变化,及时调整企业的经营策略和管理体系,确保始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和行业标准的要求。对于一些新兴行业或领域,企业还可以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的制定,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。
为确保企业在境外经营过程中能够符合各项合规要求,企业应注重加强合规意识,建立完整合规管理体系,包括设立合规管理机构或岗位、制定合规管理制度和流程、开展合规培训和教育、建立合规风险识别和评估机制、实施合规监督和检查等。
201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发布《企业境外经营合规管理指引》,为中国企业在境外经营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规范。根据该指引,企业应做到的一些必要工作包括:1.根据自身的规模、业务特点和海外经营情况,设立专门的合规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的合规管理人员,明确其职责和权限,确保合规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。2.制定完善的合规管理制度和流程,将合规要求融入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,形成规范化、制度化的合规管理机制。3.定期开展合规培训和教育,提升员工的合规意识和能力,使合规理念深入人心。4.建立合规风险识别和评估机制,及时发现和评估企业在境外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合规风险,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。5.加强合规监督和检查,定期对企业的合规管理情况进行内部审计和监督检查,及时发现和纠正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,确保合规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。
企业只有做到合规经营,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环境中规避风险,实现可持续发展,真正实现 “走出去、走进去、走上去”的目标。